【转发】河北师范大学专访我校退休教师陈晓宁教授

时间:2022-11-01

报道转自:河北师范大学生科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报道原文如下:

为了迎接学校120周年校庆,传承优秀校友奋斗精神,凝聚校友力量,共促学校发展 ,生命科学学院开展了“携手杰出校友,献礼百廿华诞”系列访谈活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优秀校友的访谈,走进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那些年”吧!

优秀校友陈晓宁

(点击每张图片即可查看原图)

校友简介

陈晓宁,女,河北师范大学1978届本科毕业生。承德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二级教授。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河北省及省外自然基金评审专家、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河北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河北省精品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师德标兵、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及承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作为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1项;获得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课题负责人);编写专著和教材34部。

校友访谈

Q:在师大生物系,有哪些学习、生活经历让您记忆犹新?或者有哪些让您难忘的人和事吗?

陈晓宁:让我记忆犹新的事就是在校期间的课堂和实践。其中我最感兴趣和最难忘的就是教我们作物栽培的孙大业院士和王化民教授、遗传育种的刘植义教授的敬业精神。动物学王恩多和生理学田刚教授的为人师表和吃苦耐劳和具有较强责任心的班主任高志强老师。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优秀的师德让我终身受益。在学习期间,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带领我们走出课堂参观学习大寨铁人精神。我们风尘仆仆,每天往返在课堂和社会实践中,虽然劳累,但收获满满。见习期间,我们到河北省农科所学习果树嫁接、剪枝等技术,学植物时带我们去农村实践,从小麦育种、发芽、返青、起身、拔节、开花、孕穗、结果到选种,使我们了解并掌握了植物的生长及遗传育种的全部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无脊椎动物解剖和生理等课程使我终身难忘。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孙大业院士和王化民教授的平易近人和学生打成一片。他们在试验田里头戴草帽、一身汗水,一脚泥巴,一手老茧,不仅手把手地教我们,还把所学的知识全部传授给我们,告诫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要不怕吃苦,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陈晓宁老师在校期间

Q:您觉得师大和生科院留给您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陈晓宁:学院给我留下的是专业知识技能、社会实践经验、勤于思考的能力、宽容与放下的情怀、珍贵的师生友谊和德智体全面发展。

学校留给我的是永远的牵挂,这里留下了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和最美好的回忆。“弘德明智,博学笃行”永远激励我奋斗、前行。

陈晓宁老师生活照

Q:从师大毕业后,您的生涯发展历程是怎样的?这其中有没有让您觉得特别艰难的时候,您是怎么度过的?

我从河北师大毕业后分配到承德医学院(原承德医学专科学校)生物学教研室工作,当时我非常高兴,在这里能够发挥我所学的特长。没想到一周后领导找我谈话说寄生虫学教研室人员流动大,青黄不接,急需用人,让我承担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任务。当时我的思想压力很大,认为自己不是学医的,不能胜任这项工作。可转念一想,我还年轻,不会可以学习。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要努力,行行都能出状元。所以我就勇敢地承担了医学寄生虫学教学实验这门课程,先当助教,从上实验课学起。在教学中,我发现肠道寄生虫的教学标本是五十年代的陈旧标本,数量少达不到教学所需。于是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城镇、农村和幼儿园收集粪便带回实验室,分离、染色、制作了数千张蛔虫、鞭虫、蛲虫、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等玻片标本和数十瓶悬浮液瓶装标本供教学使用。在教学中我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远不够在医学教学上的应用,于是我在1983年丢下3岁的儿子去天津医科大学深造,学习实验检验技术和理论教学。回来后承担了临床和中医的寄生虫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任务。1987年评上了讲师。

实践告诉我,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教学相长,才能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1989年我去首都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进修学习,在陈佩慧教授的指导下学会了科研设计、查找和收集旋毛虫相关资料及撰写论文。因为当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最困难的工作就是查找资料。因为白天需要做实验没有空闲时间,我只能晚上去学校或北京图书馆以记卡片的方式查找不同年代的相关资料。经过自己的努力,两年内作为第一作者在中国寄生虫与寄生虫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旋毛虫不同地理株组化系列研究”等三篇论文。陈佩慧教授在科研方面,也是我终身难忘的科研启蒙导师。

1992年,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又丢下1岁半的女儿到河北医科大学参加研究生班的学习与深造。回来后边教学边做科研。为了弥补承德市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空白,为教学提供参考资料,我克服了种种困难,利用2年的节假日休息时间去学校周边地区收集人粪便样本2927例,发现承德肠道总感染率为27%,有9种肠道寄生虫感染。我们还首次在承德发现了蓝氏贾第鞭毛虫。由于学校的科研平台薄弱,我就联合首都医科大学共同申报河北省自然基金课题,“蓝氏贾第鞭毛虫分子生物学研究”获得了省自然基金的资金支持。通过研究发现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基因型与国外的蓝氏贾第鞭毛虫基因型一致。此项研究为临床腹泻病人的诊断提供了临床依据。与此同时我还带领教研室教师和部分学生调查承德市蚊虫种类,共发现11种传播疾病的蚊种。这些研究为当地旅游事业发展和预防寄生虫病的感染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科研成果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多项奖励。

1993年,我校寄生虫学与生物学分开,成立了寄生虫学教研室,我被学校聘任为教研室主任,同年评为副教授。

1998年评上了教授。2000年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学校寄生虫教研室与微生物学教研室合并为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我在学校的支持和鼓励下带领教研室的同志一起努力,创建了国家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科研立项14项,指导大学生科研9项,获得省级以上的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为教学和科研搭建了平台。通过不懈的努力,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识水平,促进了学科发展,为学校的迅速发展做出了自己应做的贡献。

Q:请结合您的求学经历和职业发展历程,谈谈您的人生感悟。

陈晓宁:人生要有奋斗目标,有了奋斗的目标才能有方向。我很庆幸自己在成长的历程中,选择了奋斗。虽然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但是我一直怀揣着努力奋斗“飞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到达了理想的“彼岸”。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至今我对自己所走过的路仍然感到无怨无悔。

Q:您有什么期望和嘱托要对正在师大生科院求学的青年学子们说吗?

陈晓宁:

优秀学子,风雨兼程。

奋发向上,勇攀高峰。

赤子情怀,无怨无悔。

历尽沧桑,方得始终。

访谈心得

在访谈校友陈晓宁教授后,我们感受到了陈教授身上勤奋刻苦、不服输以及热爱工作、热爱学习的精神。她不怕艰苦,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为学校和社会做出了很多卓越的贡献。

她的经历也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全心全意地做好,同时要对自己的人生有目标,有自己热爱的方向。

生物科学作为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去攀登科学与智慧的髙峰。

(访谈人: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张光宇、赵新宙)




编辑:党委宣传统战部 范萌

审核:党委宣传统战部 王海民

版权所有 承德医学院 冀ICP备0500279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80202000206号
地址 : 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安远路 邮编:067000
电话:0314-2291234 传真:0134-2290888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