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蚕业研究所在承德市第一幼儿园建立党员志愿服务基地。2019年7月1日,基地揭牌仪式在避暑山庄清代“阿哥所”原址举行,蚕业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李季生出席仪式,并与承德一幼园长黄云峰一起为基地揭牌。
双方互授牌仪式在承德市第一幼儿园内举行
李季生在致辞中指出,承德一幼建于一九四九年,其前身为“热河省直属保育院”,是承德市建园时间最长、办学规模最大的一所日托制幼儿园。六十多年来,该园教育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幼儿,注重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我们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基地共建,就是瞄准了承德一幼这一名校资源,推进素质教育特色发展。
蚕业研究所副所长李季生致辞
授牌仪式现场
仪式结束后,李季生与支部党员一起参加了第二届“蚕桑科技进校园”科普志愿服务闭幕活动。围绕我国传统蚕桑产业发展进程,志愿者设计了“小手拉大手,蚕宝宝做客阿哥所”活动主题,倾力打造了“感官•体验自然”“探索•蚕桑科技与自然”“实践•手作”“传承•蚕桑丝绸文化”等活动环节,面对面与孩子们开展科普知识交流。
“蚕桑历史文化及产业发展”科普讲座
“蚕桑科学研究及意义”科普讲座
实践则知深,勇创则行远。在活动“感官”环节,孩子们分别可以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维度了解家蚕与桑树间的丝丝联络,初步建立认识自然的感觉体系;在“探索”环节,科普队员从《蚕宝宝自我介绍》和《25天生长16万倍的生命奇迹》开始,通过大量精美的图片和生动详实的影像向孩子们讲述了家蚕的结构和生命历程,介绍了家庭养蚕窍门和规模化养蚕概况,并就传统缫丝与织绸工艺等知识进行了生动的解说,幽默有趣的讲解使孩子们对蚕桑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实践”环节,科普队员带领大五班孩子分成7个小组,分别开展《爱能永恒》主题绘本展示、桑叶印画、缫丝实验、桑树生态瓶及种子萌发实验、方格簇制作、蚕茧绘画及蚕茧手工艺品制作、叶片显微观察等实践活动,将富有科技感的手作搬到眼前,激发孩子们讨论的热情和亲身一试的兴趣;在“传承”环节,科普队员开展题为“蚕桑科学研究及意义”“蚕桑历史文化及产业发展”等的讲座,将蚕桑文化保护与科普教育相结合,升华了精神内质和爱国情怀。活动中,每个孩子都能参与、讨论、互助、享受,并能完成自己的作品。一上午的实践体验充实有序又不失活泼新颖,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对科技创新制作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将为期一个月的“蚕桑科技进校园”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推向高潮。
《爱能永恒》绘本展示
蚕茧绘画
制作方格簇
制作桑叶印画
制作蚕茧手工艺品
制作桑种子生态瓶
制作手抄本
显微观察蚕宝宝
设立校外志愿服务基地、开展“七一”主题党日也让蚕研所党员倍感振奋。支部党员宋永学表示,党员志愿服务体系基地化、专业化、品牌化相结合,更利于形成贴近民生、服务精准的蚕桑党员志愿服务特色。支部书记李季生表示,支部不断强化党员志愿服务与党性教育培训体系相结合,并将党员志愿服务参与情况作为党员年度民主评议重要参考依据;今年5月支部青年党员全部认领党员“一对一”志愿服务先锋示范岗,围绕“科普示范、学业辅导、实践成才”志愿服务工作贡献力量。该品牌活动开展以来,累计30多人次党员参与其中,受益青少年达千余人,践行了蚕桑人将所学、所悟贯彻到科普志愿服务上来的理念,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用别样的方式向七一献礼。
志愿者与园方幼师拍照留念
作者:蚕业研究所 黄露
编辑:宣传部 范萌